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字巨君。西漢末以外戚掌權,公元8年稱帝,改國號為新。公元23年,新朝被農(nóng)民起義軍推翻,王莽被殺。王莽認為西漢以來最嚴重的社會問題是土地兼并。為抑制土地兼并,他主張恢復土地國有制,實行“王田制”。他認為最理想的稅制,應是“古者設廬井八家,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蓖跆镏仆菩泻笥捎诿撾x社會實際,并招致豪強地主階級的廣泛反對而失敗。王莽十分重視工商稅收。制定了嚴密的工商稅收制度,規(guī)定凡漁獵、畜牧、養(yǎng)蠶、紡織、醫(yī)巫、交易均須納稅,“皆各自占所為于其所之縣官,除其本,計其利十一分之,而以其一為貢”。王莽也十分注重專賣之利,對城市工商業(yè)實行“六管”法,即官營鹽、鐵、酒,官鑄銅錢,官掌山川大澤,官辦王均賒貸。王莽是一個爭議較大的歷史人物,他的改制是失敗的,這一方面是西漢末年社會政治經(jīng)濟矛盾發(fā)展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也是他急于求成,頻繁改制,并且迷信嚴刑苛法所致。但他的賦稅思想仍在中國賦稅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