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流通時代,中國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所有者應該學會更加關心股票價格,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上遵循游戲規(guī)則,共同維持理性市值,通過科學的公司管理與合理的資源配置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
今年10月23日,沃倫。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A股股票的交易價格收盤時達到每股10萬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昂貴的股票。而1962年巴菲特及其投資伙伴買進了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時,股價僅為每股7美元。這一可怕的成績單對于仍在金融市場蹣跚學步的眾多國內上市公司而言,仰望之余,或許更應該注意到巴菲特的一句看似簡單的話:“從短期來看,股市是一個投票機;而從長期來看,股市是一個稱重機!
反觀乎己,時值全流通日益逼近之際,經歷過艱辛股改的上市公司們想必早已意識到,股權分置改革帶來的不僅是一場結構性市場制度的變革,更是逼迫管理者進行一次監(jiān)管和投資理念的轉變:在全流通背景下,以公司市值來衡量公司經營團隊的成績,本質上就是以市場機制來衡量公司經營團隊的成績。這也就是巴菲特所指的“稱重機”。因此,公司市值低的上市公司不僅容易使投資者對其經營失去信心,增大其融資成本,還很容易成為今后并購浪潮中的靶子企業(yè)。而對于國企而言,國資委將市值指標引入其業(yè)績考核機制也自然是大勢所趨。
回溯中國上市公司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股改之前,上市公司“圈錢”、價格操縱、大股東利益輸送等灰色行為頻發(fā)。事實表明,這樣的股價提升無法持續(xù)。在日益成熟的資本市場中,企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之道何在?以持續(xù)、穩(wěn)定、合理和有效的提高上市公司總市值為目標,使公司股票價格正確反映公司的內在價值,并努力實現公司內在價值的最大化和股東價值最大化方為正解。這也正是“市值管理”的涵義所在。
再回到巴菲特,7美元到10萬美元的奇跡絕非偶然,或許我們可以暫且放下復雜的模型和copy書本上的概念,從巴菲特豐富的公司管理經驗中,挖掘一部分市值管理的精髓。
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可以影響公司對社會資本的吸納能力,持續(xù)提高和改善企業(yè)的管理水平、戰(zhàn)略執(zhí)行能力,強化投資者對企業(yè)的信心,從而提高企業(yè)內在價值。但是,公司治理的關鍵就是,經理層與股東利益的沖突。如何緩解這些沖突是巴菲特40年職業(yè)生涯矢志不渝的追求。
對巴菲特而言,經理是股東資本的管家。最好的經理在進行公司決策時會牢記股東的利益。因此,巴菲特認為,在管理團隊中擁有一流的成員,遠比設計等級制度、明確向誰匯報以及何時匯報重要的多。上策是謹慎挑選可以不受嬴弱體制束縛而表現優(yōu)良的CEO.
此外,巴菲特反對傳統(tǒng)的管理教條,他認為用股票期權酬報經理會對股東產生毒害作用,他更加傾向于直接用現金獎勵經理。因為這些經理如果真的看好自己公司的股票,大可以到二級市場購買。股票期權會誘使經理們?yōu)槭苟唐跇I(yè)績增長而留存了本應派給股東的紅利。巴菲特強調,公司治理中關鍵的對主管人員的薪酬依據應該是其業(yè)績。主管人員的業(yè)績應當用公司盈利能力來衡量,也就是扣除相關公司運用的資本的費用或留存收益后的利潤。如果他們由于本身業(yè)務業(yè)績而獲得現金獎,他們完全可以購買自己公司的股票,這樣就“站在了公司所有者的立場上了”。
歡迎理性的投資者
根據信息不對稱原理,投資者所作出的投資決策并不一定真正地反映上市公司內在價值。但是市值管理要求股票能持續(xù)地按與其企業(yè)內在價值理性相關的價格進行交易。所謂理性價格——無論是當前的還是未來的,都是產生于理性所有者。巴菲特歡迎看重企業(yè)長線的所有者,并過濾掉可能存在的專注于市場表現的短線客。他認為新股東應該了解公司的運作,分享公司成長的時間,并且像衡量自己一樣衡量公司。只有這樣的股東才會保證公司的股票以與其價值理性相關的價格進行交易。所以理性所有者是維護市場穩(wěn)定的中堅核心力量,起著市場價格的發(fā)現者、引導者的作用。
同時引導理性的投資也是巴菲特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他列舉了這樣的例子,一家凈資產收益率是12%的公司,假定其股票換手率每年高達100%。如果以賬面價值買賣一次股票,那么假定公司的所有者總計要支付公司當年資產凈值的2%以獲得轉移所有權的特權。這個交易活動對企業(yè)的收益毫無意義,而且對所有者來說意味著收益的1/6通過轉移的“摩擦”成本消耗了。頻繁地交易以及承擔的投資管理成本,股東總體的長期表現必然遜色于他們擁有的公司!耙粋過度活躍的投資是投資者口袋的扒手,”理性的投資達成了企業(yè)和投資者的雙贏,投資者真正的獲利才是企業(yè)吸引投資者的關鍵。
然而獲得高質量的股東并非小事一樁。菲爾。費雪有這樣的觀點,“公司就像餐館,提供吸引特定口味顧客的菜單。”巴菲特認為可以吸引并保持高質量的所有權,應該堅持傳播他的企業(yè)與所有權哲學。通過政策和交流來力圖吸引可以理解其公司的運作、態(tài)度和期望的投資者。在正直與坦誠中交流,在公司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只講述事情本來面目。他的股東大會是關于公司問題的持續(xù)的、卓有成效的對話。
分紅政策
股份公司的分紅政策是一個重大的資產分配問題。資產分配影響了公司股東權益、總體增量資產持續(xù)表現以及股市的交易成本,從而影響著公司的市值。巴菲特強調“資產分配對于公司和管理層來說至關重要”。巴菲特相信一條保留收益的正確理由,未限定用途的收益只能在有合理期望的時候才能留存——得到歷史證據的大力支持,或者適當地得到對未來周密分析的支持——也就是“對于股份公司留存的每一個美元,至少可以為所有者創(chuàng)造一美元的市場價值!敝挥挟斄舸尜Y產可以產生與投資者通?梢垣@得的收益相等的,或者更高的收益時,這樣的分紅政策才是有道理的。
然而這樣的簡單道理卻常常被公司管理者所忽略。判斷是否應該留存收益時,不應當僅僅將最近幾年總的增量收益與總增量資本進行比較,因為這種關系可能被公司的核心業(yè)務發(fā)展狀況扭曲。在通貨膨脹時期,公司可以把一小部分增量資產投入其回報率很高的核心業(yè)務中,而大部分資金投入低回報的業(yè)務中,公司留存資產的總收益仍可以表現的很出色,因為核心業(yè)務產生了超;貓。好似“濫竽充數”的成語故事。資產配置領域上的失誤,實際上是高價收購了本質上平庸的公司,股東們的金子已經由于錯誤的企業(yè)決策而變成了鋁。這與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市值管理理念背道而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全流通時代,股東利益達到真正的一致。上市公司大股東和投資者有足夠的動力和共同價值目標來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值。因此,除去公司管理者應該充分重視公司資產配置的研究和判斷外,投資者的積極參與決策,主動創(chuàng)造條件參與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之中也是尤為重要的。
或許不少人會注意到,7美元到10萬美元的“光輝的歷程”仍然花費了44年的漫長歲月。但44年中,不知有多少大小上市公司黯然消逝。由一種成熟理念指引,穩(wěn)固而踏實地前行,而非殺雞取卵或妄想一蹴而就,這或許更是巴菲特值得國內上市公司的思索之處。